返回

来自:设计会所

weiaizs

楼主

2013-09-28 3129 1

厅·堂·房·室

    中国人谈到一个完美的妻子的时候通常会用“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作为期许的目标,能同时在这两件事上都做到位,确实不容易。在过去的中国,建筑不单纯具备物理上的使用功能,还承载着非常多的精神文明,建筑的型制会受到社会等级、审美、道德、教化等多种诉求的制约,一所住宅中不同的空间承担的功能非常清晰。
   像“堂”都是家庭中的公共活动空间,而且是对外的,但“室”则是家中的私密空间,若非极亲密的朋友不可能被允许进入。“内外有别”的划分使中国人对于何谓内室与社会有着清晰的分辨。会在厅堂上讲的话都是场面上的话,要得体、和缓、不失风度,但也都是社会关系可以包纳的范畴,不会太亲密。
     如果主人请你去书房,关系就近了一层,因为书房是比较私密的空间,主人正在读什么书,又有什么新的收藏,正在进行什么创作是不宜轻易暴露在外人面前的。“登堂入室”若非亲属便是莫逆之交。这不仅因为有男女大防的限制,更因为无论一个人在厅堂里多威严端庄,在“室”内都可能放浪形骸,这是中国人为自己留的放松空间,相对而言,在“室”内人会活得更接近本色,所以这是最不宜为外人窥视的。在扬州的个园里我们会看到客人进入厅堂是一条路,这条路对着院门,而厅堂边的另一条路则连接着后院,这两条路之间有一道墙阻挡着视线,使外人无法一窥后院的情景。这样的居住传统和中国人的教养、表达方式、审美观都息息相关,无论是主张“谦谦君子”的儒家,还是主张“外化内不化”的道家,都推崇一种低调含蓄的风范与美学,内外有别的建筑布局可以使中国人既保持对外交往的和谐共生,又有释放本性保持真我的空间,阻隔外界对家内的干扰还减少了家中出现过多动荡的可能性,内外划分的严格容易使中国人具备人前人后从容转寰的余地和能力。建筑对人的影响就是如此的微妙又直接。
    厅、堂是对外的,所以庄重是必须的气质。
    今天我们在做空间设计时,有了现代化的观念,打通各个空间的功能划分,甚至模糊掉空间的边际成为许多后现代设计所追求的风尚,消泯内外差异的设计的好处是人在房间中可以一以贯之地行事做人,但是这种设计也不是没有代价的,毕竟没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将自己完全暴露于公众面前而绝无一点隐私可藏,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隐私无处可藏的焦虑会或深或浅地存在,即使你选择不请人来家里作客,不设防的空间仍然无法对你的防备心理提供有力的支持。这种逐渐积累起来的焦虑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相信住过一段开放式空间的人都会深有感触。
    在人世间,没有边界的自由不是每个人都驾驭得了的,大多数未经修炼的人能够享受得了的自由都是要有一个被称作“限制”的参考点。对这种心理的认识,其实中国的老祖宗已经了然于胸,不然作那些厅、堂、房、室的划分不是白费吗?

            杭州维艾装饰

专门通向院外的通道


专门通向后院的通道



卧房是私密的,享受是它的功能


回复(1)
大家都在看